查看原文
其他

巨额超募的财险“万能险”:曾经的秘密武器,今天的雷 | 棱镜

刘鹏 棱镜 2018-10-28
    作者 | 刘鹏

    编辑 | 暴剑光


能让一家保险公司超募几千亿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今天成为关注焦点。


令人咋舌的销售规模背后,并不是此前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的“万能险”,而是专属于财产险公司的秘密武器,名为“非寿险投资型产品”。


何谓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财险领域的“万能险”,具有投资理财和保险保障双重功能。这类产品的期限大多在1至3年左右,分为预定收益型(固定利率或联动利率)和非预定收益型,通常在银行渠道当做高收益理财产品售卖。


过去多年,该秘密武器仅作为试点被保监会开放给少数几家财产险公司。


一位财险公司高层对《棱镜》解释,“非寿险投资型产品是专属于财险公司的,需要向保监会单独申请试点资格,保监会因为担心出现利差损等问题,在批复时会有售卖额度限制,不像寿险公司卖万能险那样没有额度限制,卖多少就是多少。”


助于这一秘密武器,在财险十多年的江湖上,先后有华安财险、安邦财险、天安财险等“后起之秀”迅速崛起。


首吃螃蟹的华安财险

 

华安财险是财产险公司中,首个试水非寿险投资性产品、并证明该模式威力的。

 

总部位于深圳的华安财险设立于1996年,2002年,特华投资入主并实际控制了这家公司。

 

2004年,在车险业务上亏损的华安财险申请到了彼时唯一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业务试点,自此走上快速扩张道路。

 

根据当时媒体统计,从拿下试点资格的2004年至2008年之间,华安财险通过投资型财险产品累计揽下保费收入350亿元,公司规模更是从偏安于华南一隅的小型财险公司,跃升至行业前五。在A股迎来2007年大牛市的市场下,华安财险那一年的综合收益率高达32.5%。


接近华安财险的高层人士曾对《棱镜》表示,在业绩突飞猛进的当时,华安财险欲借势IPO,登陆资本市场。

 

但这个梦想很快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下搁浅。受制于宏观投资环境恶化,利率下行等因素,华安财险折戟资本市场,仅在海通证券一只股票上,华安财险的亏损就有约20亿元。

 

投资端不利,承保端承诺收益过高,华安财险顿时陷入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根据《南方周末》报道,当年12月,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财产保险公司投资型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对财险公司销售投资型产品的条件、产品收益率水平、手续费、财务管理、投资管理等做出新规定。

 

通知首度要求理财险的经营必须与公司偿付能力高度挂钩,只有满足最近连续4个季度的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才可申请该产品,而一旦财险公司上季度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50%时,应立即停止投资型保险产品的销售。同时针对产品收益“通知”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预定(收益)型产品的收益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的80%;非预定型要每天公布产品净值。

 

在监管限制之下,华安财险再未获得新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业务额度。


重出江湖的荒蛮生长

 

2010年,随着市场逐步企稳,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逐步消退,保监会在完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业务试点制度后,再度开闸试点的审批。安邦财险和天安财险,成为这次开闸后,被选中的幸运儿。

 

前述接近华安财险的高层人士在对话中透露,在保监会完善相应制度重新开闸后,华安财险一度也想申报,但由于与管理办法中要求的指标并不挂钩,因此管理层把希望寄托在了保监会开放第二批试点时再申请。

 

“吃螃蟹”的华安财险错过了这一机遇,“幸运儿”安邦财险和天安财险,将这一秘密武器发挥出极致威力。

 

2010年,安邦旗下仅有一家财产险公司。伴随着试点获批,保费飙涨,安邦很快揽下寿险和健康险两张保险牌照,并在2011年成立集团,成为国内第八家保险集团公司。

 

2014年数据显示,经过4年的试点发展,安邦财险凭借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业务,揽下保费1660亿元。而根据根据上海检方控词,近年来这一业务共“超出批复规模募集资金人民币7328.67亿元”。

 

安邦财险凭借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业务揽下的保费,也成为安邦多次增资的资金弹药来源。上海检方的控词称,安邦在2011年和2014年多次增资中,资金均来源于安邦财险超募保费资金。

 

另一家保费大户天安财险,也在市场中凭借该试点,迅速弯道超车,跻身行业前列。从天安财险历年年报数据来看,其在2013年获批经营非寿险投资型新产品后,保户储金以及投资款收入突飞猛进,从2013年当年的0.02亿元,到2014年的259.26亿元,再到2015年的1266.99亿元。

 

最疯狂时,天安财险仅凭借一款名为“保赢1号”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在短短8个月内就狂揽800亿元的保费收入。


告别历史舞台

 

2017年,在利率步入下行通道、资产荒和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包括万能险、投资性财产险等在内的产品,均面临较大的利差损风险。


腾讯《棱镜》彼时获悉,保监会召开专门会议,叫停再度开闸7年的非寿险投资型产品业务试点。同时,作为渠道方的多家银行,也停售相应保险产品。

 

利差损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遭遇央行连续八次降息后,诸多保险公司销售出的高收益保单遭遇巨大的利差损,规模越大亏损越多,最后不得不整体吞下这颗“利差损毒丸”。

 

毕马威在一份关于非寿险投资型产品的报告中表示,非寿险投资型产品面临投资、承保、费用、退保、销售误导、流动性等多重风险。和万能险相似,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预定收益型产品投资收益无法覆盖负债成本的投资风险,并且如果出现大规模退保,或者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如上一批产品到期需要支付,而资产流动性不佳或出现违约,新产品销售又跟不上的情况),或者公司声誉出现问题,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版权声明

棱镜·腾讯新闻出品 | 第248期

运营编辑:范晟男

本文版权归“棱镜”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并在文首注明来源、作者及编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